这一阵一直为晚上睡觉开不开空调纠结,
不开空调有点小闷,
开吧感觉后半夜外面温度比室内低很多,又不愿意起来关空调开窗。
所以一直回忆童年家里还没有通电时过夏天的情景:
具体的年份有点说不清了,
以前没有通电的时候家里还住着土墙瓦盖①的房子,
在我印象里我家的房子大概有7、8米长,
4到5米进深的感觉,
房子最中心的梁上用几个方形红纸贴着“一九七九年建”的字。
房子基本是座北朝南向,
北墙只有一扇大概在一个平米不到的木框窗子(反正这个窗子很小),
南墙上正中间是一个双开门的木门,两边各有一个比北墙小很多的木框窗,
所以房子通风很不好,
夏天睡午觉的时候我一直记得我父亲就躺在靠着北窗吃饭的方桌上,
因为那是家里唯一南北通风的出风口,相对比较凉快。
很多时候我们是把母亲用芦苇编的席子放在屋子中间地上直接躺在上面的,
地面没有任何铺设直接就是比较平整的泥土面,所以夏天地面还是比较凉快的。
也有时把席子铺在外面的树荫下,
相对屋子里,外面风会大很多。
晚上只有母亲用芭蕉扇给我们扇风,
用煤油灯罩在蚊帐里抓蚊子。
记得特别清楚的一次就是夜里外面下着小雨,
屋子里热得实在睡不着觉,
我爸就把我抱在外面淋雨降温,哄我入睡,
这是我对童年夏天的最深刻的记忆了,
可惜实在想不起具体的时间了。
记得我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大概在1990年)我们村才通电和自来水,
来电的第一天晚上,
我母亲感慨的说道:“电灯真亮,桌子下面掉一个针都能看到。”
(90%相似,当时地面是比较平整的褐色的泥土面,我记得每次放桌子吃饭都要拖好多次才能把桌子放到不晃的地方。)
即使通电后也没有钱去买电扇,
好像第二年我父亲才去县城买了个吊扇,
相对以前来说从此远离夏天酷暑煎熬。
直到我上高二,我家的土房子才拆除。
①土墙瓦盖:以前家里穷买不起红砖盖房子,就用油泥(这个学名应该叫红土,就是烧红砖的材料)混合着麦秆,做成一块块长方体的砌块晒干后砌房子的墙体,然后再用木头做梁,再在木梁上面铺设用芦苇扎成的“把子”,最后在芦苇把子上用红土混合碎麦秆做黏合剂把红瓦铺上在最上面,这个在我们那就叫土墙瓦“Xi”,这个字和盖的意思一样。当然也有很多人家买不起瓦的,顶上直接用稻草杆的,也是俗称的茅草屋。